我們很多人在人生某個階段都會經歷卡頓、膠著感——明明知道自己該前進,卻動彈不得。像是腳踩在油門上,卻同時拉著手煞車。你也有過這樣的時刻嗎?如何進行自我突圍呢?
這種時候,有些人會懷疑自己膽小,或者懶,或者沒有夢想,或者缺乏執行力……。
其實,這些可能都不是最真實的答案,真相是——你可能只是「卡住」了——卡在舒適區。
因為我們大腦大腦的首要功能是讓我們生存,它天生就傾向於避免風險,這是出於它忠心盡職的保護機制,意在讓我們遠離危險。
對於真正威脅生命的危險,例如猛獸、洪水,這樣的預設能讓我們保命,但在和平、正常的生活中,這種保護機制傾向於讓我們避免失敗、遠離不舒適,不要受傷,因此往往反而成為限制我們發展的障礙,讓我們「卡住」。
這種「卡頓」現象,其實是正常的。
讓我們卡頓膠著的兩大因素:舒適圈 + 恐懼
一方面,我們對自己說:「我真的好想做那件事……」
另一方面,我們又對不舒適有恐懼:「但我好怕,好不舒服,還是先不要好了。」
這樣的內在衝突,會帶來一種深層的不快樂。因為明知自己想要更多,但卻動不了。
恐懼是我們不追求心中所想的重要原因,例如不表白、不創業、不去寫那本一直想寫的書,不去進入一種深刻的親密關係,不去開始那場一直想要的旅行……
恐懼讓我們變小。越怕我們就越發地小。
那該怎麼辦呢?
如果你懂得教練法,自我教練是一種很快、很有效的途徑;如果不懂,沒關係,繼續往下讀。
首先,理解內心的恐懼

恐懼原本是為了保護我們不被危險的東西威脅到生命安全,例如被猛獸吃掉,不被洪水沖掉,是為了避免影響生命安危的事,而不是為了確保我們不被拒絕,不遇到挫折。
所以從本質上說,恐懼不是敵人,而是友人。
但我們的大腦無法分辨真正的危險(如車禍)和情緒性不適(如被評價、被拒絕,或者感到尷尬、窘迫等)。所以我們會在演講前手心冒汗,心率加快,腎上腺素飆升,就像有猛獸撲來我們需要逃跑或反擊一樣。
在現代生活中,恐懼,更多的時候不是來自真正的危險,而是來自我們「相信某事是危險的」。
這就是為什麼恐懼具有欺騙性——它讓我們覺得危險很真實,但實際上,多數時候並沒有實際威脅。
所以,面對內心的恐懼,最好的方式不是把它當敵人來消滅,而是當朋友來面對,來共處:
- 感受它——它是我們裡面的聲音,讓它被聽到。
- 允許它——允許它與我們共存,存在的東西有七合理性。我們不必抗拒它,因為抗拒會消耗我們更多的情緒能量,讓我們更累,因此可能更沒有心力採取行動。
- 接納它——它是我們生命活動的正常部分,它的原意是要保護我們,是為我們好。它可以作為參考,而不是司令。如此,我們的內心不會分裂,而是趨向和諧。和諧的內心才有真正的篤定。
具體怎麼做呢?
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害怕幾秒鐘,讓它來,然後深呼吸,觀察它在我們身體上的表現——你會發現,其實它沒那麼可怕。它只是讓我們心跳加快、呼吸變淺而已。
當選擇面對恐懼,而不是逃避它,我們就釋放了那個「抗拒」本身帶來的痛苦,或者內在衝突帶來的內耗,發現恐懼也許還在,但它不再有主宰的力量。
其次,擺脫卡頓與膠著需要喚出內心的一點「勇氣」

勇氣不是不怕,而是「儘管怕還是做」。
勇氣就像肌肉,需要鍛鍊,越用越有。它不面對阻力,就不會變強。
我們其實不需要很大的勇氣,只需要採取一小步行動的勇氣,善用一種力量:慣性。
「慣性」是我們人最簡單但又最有力的力量之一。生理科學發現,當我們的身體開始動,就會想繼續動;當身體處於休息狀態,就會傾向繼續休息不動。
從不動的狀態到動的狀態,需要小小地發力一下,打破原來的靜止狀態,好進入動的狀態。這樣做,不需要壯舉,只需要一個小小的行動。
例如,你想開始一項事業,但是一直無法起步,拖了又拖,發現一年過去了,又一年過去了。這種感覺不太好,是嗎?
那麼,現在就去做這件你想做、但感到不很順手不很舒服的事——哪怕只做5分鐘。例如去上 Google或Chat GPT 问问「我想創業可以從哪開始?」
我們不需要一天之內創造奇跡、翻轉人生,不需要立刻制定年度目標、五年計劃,而是踏出一小步。這一小步,讓你從靜態進入動態,那麼後續的第二小步、第三小步就相對變得容易了。
就行飯吃了第一小一口,又吃第二小口,不知不覺,一碗「飯」吃完了。
同樣,一段「路」可以這樣走過,一座「山」可以這樣翻越。
第一小步能引發一連串的新動能。
這可以是「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」的新解。
真實故事:一年的卡頓,行動解鎖

我們最近開了一個叫做《今生大於今世》的特別課程,專門為曾經在性方面受傷的女性,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療癒與重建。
我邀請了一位教練班的學員參與這個計畫。她自己就是一位走過創傷的人,也極度有愛、願意幫助別人。我感受到又一種可能性,就是她或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同工,就鼓勵她禱告看看這是否是她前面的一個方向。
她猶豫了很久,最後一刻決定加入。
我不確定她以學員的身分來,還是作為助教或同工,但都不重要——重要的是,她踏出了那一步。
後來她分享,這個決定其實她內心掙扎了一整年,為這件事不斷禱告和接受教練的幫助。在一次用我們在高階教練課中學到的方法來澄清內心時,終於得到了清晰的答案。
但,得到答案不等於不再害怕。
有意思的是,她告訴我:一旦採取行動,原來所怕的,根本沒那麼可怕了。她覺得收穫很多。
你想要的,在你走向它的時候,它也會走向你

如果你此刻正處於卡住、無力、混亂的狀態,我想告訴你:你並不孤單。
也許你只是還沒踏出那一小步。
請不要再等待「不怕的那一天」到來,哪一天或許遙遙無期;相反,骨氣一些勇氣,選擇在怕的當下也去有一小步行動——即使只有5分鐘、甚至只是一個搜尋、一句對話,一封信。
這一小步,將成為你脫離膠著、走向真正自由與成長的起點。
因為,你想要的,在你走向它的時候,它也會走向你。
如果你願意分享你的「卡住」經驗, 作為一位相信勇氣比完美更重要的教練與陪伴者,我很樂意聽你說,因為我們都是在彼此故事中被提醒、被鼓勵的。如果需要一對一服務,也歡迎聯繫我。點此可以多寫對教練體驗的了解。
願你從此不再被困住,而是帶著勇氣往你想要的生活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