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原載國際真愛協會《真愛》家庭雜誌的2025年6月號。該期主題企劃是「衝破原生家庭的愛恨情仇」,其中匯集了三篇精彩文章,分別是葉高芳會長的「復和篇」,五月女士的「自省篇」,和王惟中牧師的「突圍篇」。我應主編蘇文安牧師/博士的邀請,根據他們的文章,從生命教練的角度做一些觀察和點評。 我覺得如果說「衝破原生家庭的愛恨情仇」,是衝過一片攔在歡悅生活前的地雷區,那麼「自省」、「突圍」與「復和」這幾個關鍵字,正是一套可以走出雷區的「步法」。 原生家庭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,回頭去看,大部分人也許發現自己的感受是複雜的,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可能是既造就又破壞、既養育又剝奪、既鼓勵又打壓、既苦澀又甘甜、既保護又傷害⋯⋯,真是酸甜苦辣樣樣有,恩怨愛恨百感生。 那麼,如何將原生家庭對我們的積極影響留下來,而將消極影響減到最低?用王惟中牧師在「突圍篇」中的話說,如何「吃魚肉吐魚骨頭」? 在此介紹一套可循且證明有效的「步法」,希望你能參考使用。這套「步法」分三大功法─覺察與自省;預防式(走向式)突圍;溝通與復和。 這三大功法連貫一起使出,最具功效;循環往復,則可讓生活質量、生命境界螺旋式上升。 第一步:覺察與自省…
我們很多人在人生某個階段都會經歷卡頓、膠著感——明明知道自己該前進,卻動彈不得。像是腳踩在油門上,卻同時拉著手煞車。你也有過這樣的時刻嗎?如何進行自我突圍呢? 這種時候,有些人會懷疑自己膽小,或者懶,或者沒有夢想,或者缺乏執行力……。 其實,這些可能都不是最真實的答案,真相是——你可能只是「卡住」了——卡在舒適區。 因為我們大腦大腦的首要功能是讓我們生存,它天生就傾向於避免風險,這是出於它忠心盡職的保護機制,意在讓我們遠離危險。 對於真正威脅生命的危險,例如猛獸、洪水,這樣的預設能讓我們保命,但在和平、正常的生活中,這種保護機制傾向於讓我們避免失敗、遠離不舒適,不要受傷,因此往往反而成為限制我們發展的障礙,讓我們「卡住」。 這種「卡頓」現象,其實是正常的。 讓我們卡頓膠著的兩大因素:舒適圈 + 恐懼 一方面,我們對自己說:「我真的好想做那件事……」…
「家有LGBTQ孩子,怎麼辦?」這個問題讓許多父母陷入深深的痛苦、孤獨和迷茫中,理論失去了力量,信仰收到了衝擊,關係遭到了挑戰,心魂經歷了重錘。那麼當孩子出櫃說自己是同性戀,或雙性戀等非主流性傾向,或要變性,持有傳統性別觀的家長到底應該怎麼辦?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,原載國際真愛家庭雜誌,歡迎你來函討論。 落筆的這一天,電話上有兩通緊急通知接踵而至:第一通告訴我一個六級地震發生了,趕緊躲在安 全的地方,例如桌子下面;第二通緊急通知則是催我趕緊跑到高地,因為海嘯產生了,危險! 地震時躲到結實的桌下,可防止被下落物品砸傷;海嘯時跑到高地,可防止被海水捲走。這些是第一應急措施。 生活中有時候也會發生生命的地震和海嘯─那些突如其來又強烈到讓我們內心山搖地動的事,例如家中孩子出櫃─公開表明自己的非主流性別身分或性傾向(LGBTQ)。 這時,許多父母被震暈了,焦急混亂中的應對不一定最明智,於是家中成員都被地震中的「下落物品」砸傷。 還有許多父母在困惑和痛苦中發現,身邊沒有結實的「桌子」可以躲進去,也不知道「高地」在哪裡,他們只能在不斷的餘震中踉蹌,或被捲進海水中掙扎。 「我很痛苦,不知道自己做錯了甚麼,夜不成寐!」 …
許多人眼中的「好人」怎麼會成為性上面的犯罪者,「好人」為什麼會強迫與人「親密」?中間的深層原因是什麼?如何看待這樣的人?這樣的現象?不論你是事件經歷者,還是幫助和關懷他們的人,或者只是想更了解這樣的現象,本文都會對你有所啟發。 (該文章內容原載於《神國》雜誌【屏鏡中的關係】專欄,後轉載於《基督教論壇報》等,也收錄於《流水依舊,光陰不同——人生在世的三大關係》一書,可能一些用詞比较敏感,被國內看為有「色」網站而被封鎖,所以在這裡對一些用詞略有修改,希望有需要的人還是可以看到本文的內容。) 如果你是一名事件經歷者,現在還活在被傷害的陰影中,歡迎你來參加「今生大於今世」支持小組(2025.4.21已經開始,會有後續課程,歡迎繼續報名)。 這裡高度保密,深度支持,協助你對過去糟心的事止損,並去擁抱本該屬於你的生命的豐盛和喜悅。 (如果你不僅想走出過去,還想幫助別人,點此了解教練培訓課程) 2020年5月去世的撒迦利亞(Ravi Zacharias)牧師,享譽基督教界,影響很大。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彭斯在他的追悼會上,也稱讚他是「以智慧為武裝,以真理與愛束腰」的護教家,說「當巨人倒下,其影響遠近都感受得到。」(註1) 而撒迦利亞倒了兩次: 一次是去世,雖讓人遠近哀悼,但形象還如巨人矗立; 一次則是矗立的形象坍塌,瓦石紛飛,塵土迷眼,因2020年12月,撒迦利亞性醜聞事件繼幾年前一度浮出水面後,再度曝光,並被外請獨立律師事務所調查確認屬實。…
李文屏:我們的學員常常讓我驚歎,Sophie是其中一位。 上次在給她上一對一的教練督導課(Mentor Coaching)時,無意得知她居然在短短幾個月內,因深得教練心法而去掉了90%的內耗,而且這些內耗是她成年後就一直沒去掉的;此外,還撕掉了所有的被人加給她的負面的標籤;這實在是讓人驚喜。你可以閱讀或收聽她的分享,和我對這種改變的解讀。 然後她再次讓我驚奇:她用AI畫出了自己的歷程,畫中人物能保持一致性,讓人很難相信那是現有水平下AI的作品,原來她那麼善於使用AI和其它藝術軟件,讓畫中人物保持一致性。 我相信,隨著加在她身上的「封印」的解開,她的潛力會越來越多、越來越好地發揮出來,以前被內耗佔去的時間都會成為她生長和綻放的時間。我期待看到她生命的更自由更有活力的華彩! 願她的故事成為我們的激勵和啟發。 請看下面Sophie的畫作與解說。 2024年是我覺醒的開始。 獨自走在這個冷漠的世界,深深體會著上有老、下有幼子的中年人處境。 每天的生活只有工作,承接著年老父母的不斷衰老生病的信息,孩子還没有真正長大的状態。…
你有內耗嗎?體會到別人為你貼的負面標籤的重量嗎?你想知道怎樣怎樣減輕內耗,撕掉負面標籤嗎? 內耗,指那些無形的、消耗心力和精力的內心矛盾、焦慮、糾結、猶疑和拖延等,常常讓人感到焦慮、疲憊,難以拿起又難以放下,甚至感到迷失。 如果你希望有更大內在自由,身為母親、妻子、女兒、企業主的Sophie的分享,一定對你有啓發,請點聼下面的音頻,或者閲讀下面文字版。 注意文屏老師在後面解讀了Sophie轉變的深層原理,會對你有更深的啟發。 點此看YouTube (如果你喜歡本網站的内容,請點此留下您的電子郵箱,你會收到我們的通訊) Sophie:2024年的下半年的教練課,讓我把我身上的標簽全部都給撕掉了;我感覺現在看問題的方式不同了,眼光也不同了;我現在內耗90%都去掉了,我不為自己內耗了。 文屏老師:朋友你好, 這是美成國際教練學院的【活出歡悅】節目,我是李文屏。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我們的學員Sophie的一些感受——如果你希望有更大的心靈的自由度,她的分享一定會給你啟發。 Sophie是一位(身在)歐洲的創業者,最初跟她接觸的時候,就為她的思考力和頑強與堅韌而驚艷。可是這麽能幹的女性,內心裡面卻有著重度的內耗,身上背負著許多別人給她貼的負面的標籤。…
本文為2024秋季班學員E.H.H對《教練入門》的讀書報告,透過親身體會,深入探討《教練入門》中的教練心法與技法,理解如何在尊重、傾聽與提問中啟動內在驅動力,幫助生命與技能同步成長,成全他人潛能與行動力。 教練技法 vs 教練心法 在上教練課之前其實粗略地讀了一遍《教練入門》,那時候最大的體會就是,教練心法和技法兩個部分組成,其中心法占較大的較重的比例,當時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心法是重中之重,而且必須是要保守自己的心,才能將教練的職能發揮的好。 時間過得真快,不知不覺間,教練的課程部分的學習將接近尾聲,回想起在學習之前,對教練入門這本書有了更多的體會。 之前對教練的感覺很懵懂,但是也深刻地感覺到老師一直在強調教練的心法是要大於技法,而且技法使用的好不好關鍵也在於心法。既然它是如此的重要,那麽教練的心法到底是什麽呢? 親驗心法效果,「我甚是驚奇」 依然記得第一節課上,老師講「你是行家,她/他也是行家」,給我裏面很大的沖擊。 其次,我作為“小白鼠”和老師的那段即興教練對話,讓我作為被教練者來說,也很是被老師的這種教練方式驚嘆到。因為我感覺裏面有些消沉的意志,似乎瞬間被提起來了。…
本文介紹四種常見的溝通風格,並提供測試,讓你知道自己最佔主導地位的溝通風格是什麼,幫助你破解溝通密碼,提升交流效果。 你是否也有類似下面的問題? 或者,你注意到過這樣的現象:一場會議上,有人的提議被悄無聲息地忽略而過,而下一位發言人卻因類似的點子贏得掌聲?還有,或許你熱情地分享了一個故事,卻發現對方的眼神早已游離到別處? 溝通,就像是一場舞蹈,有時我們踩對了步點,有時卻不知怎麼碰到了別人的腳趾,或者發現自己在「獨舞」。 其實,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內建的溝通風格,它決定我們如何表達自己,也影響別人如何回應我們。 有意思的是,了解這些風格不僅能幫助我們洞察自己,還能讓我們破解與別人互動的密碼,從而建立更深刻、更有成效的人際關聯。 四種常見的溝通風格與類型 通常,溝通風格有四類:支持型(Supportive),主動型(Initiative),分析型(Analytical),直接型(Direct)。每個人雖然在溝通中往往都有這四種類型的影子,不過其中一種通常會佔主位,構成自己在交流中最明顯的特色。 現在,就讓我們來揭開四種溝通風格的窗簾,看看哪一種才是你的最主要的溝通類型,然後看看,你可以如何在交流藝術上更進一步! 一、支持型溝通者:溫暖如春,促進和睦…
你是否希望每天醒來就能感到幸福與滿足?同時又覺得這不太可能?其實是可以做到的,秘訣是從醒來的一刻就開始感恩,你會發現生活會流溢溫暖和光彩。因為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,更是一種提升生活質量的習慣。懂感恩,就懂得提升生活質量。 本文將分享感恩的三大類別,幫助你在每一天中找到幸福的來源,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,都能擁抱生命的美好。 直接聽本文 | YouTube | 蘋果Podcast頻道-活出歡悅 如何一睜眼就能感覺良好 今天是感恩節,不過我的早晨跟以往一樣,還沒睜開眼,暖意就開始蕩漾在心裡。不為其它,只為今天還能醒來。 其實,能夠醒來時每個活著的人都天天經歷的事,不同的是,意識到這意味著擁有一天生命的禮物,與沒有意識到,有極大的區別。 這個區別體現在個人的生活質量上。心如果是一個容器,例如是一個花籃,意識到這樣的恩典和禮物,並且為之感恩的人,花籃裡面就有了一朵美麗馨香的鮮花。人就感覺愉快,感到生活美好。 就例如我還沒睜眼,就感到心裡溫暖,生命又賜我無價禮物,我帶著感恩領受。 等起了床,更並用五官體驗這一天,感恩眼中所見的藍天和綠草;感恩有遮風擋雨的住所,還有保暖的空調;感恩耳朵能聽到秋風中的鳥語;鼻子能聞到蘋果的果香;舌頭能嘗到白水的味道;嘴巴可以發聲,還可以用它說帶恩典的話………
皇帝與哲學家這兩個頭銜很難結合在一起,不過歷史上有些例子,其中一個就是著名的哲學家皇帝马可·奥勒留·维勒斯(Marcus Aurelius Verus,161–180年在位),他的思想體現在《沉思錄》裡——一本不時髦但流傳長的書。 也因此,在歷史長河中,馬可·奧勒留因其雙重身份而被人銘記:一位羅馬帝國的皇帝,更是一位深具影響力的哲學家。在《沉思錄》中,他將哲學融入治國與個人修養,他看到生命短暫,因此認為人生當「及时行德」,這與通常人們容易得出的「及时行乐」完全不同。這本書不僅為後人提供了哲學的智慧,也展現了皇帝內心的反思與感恩,為現代人面對覆雜生活提供了寶貴的指南。 以下是他對自己生命的一次回顧和感恩,寫於格拉努瓦的誇迪(Quadi at the Granua)部落的內容,有些過長的部分有刪減。 1-1 從我的祖父維勒斯,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。 1-2 從我父親的名聲及對他的追憶,我懂得了謙虛和果敢。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