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 Close
家有LGBTQ孩子,怎麼辦?

家有LGBTQ孩子,怎麼辦?

「家有LGBTQ孩子,怎麼辦?」這個問題讓許多父母陷入深深的痛苦、孤獨和迷茫中,理論失去了力量,信仰收到了衝擊,關係遭到了挑戰,心魂經歷了重錘。那麼當孩子出櫃說自己是同性戀,或雙性戀等非主流性傾向,或要變性,持有傳統性別觀的家長到底應該怎麼辦?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,原載國際真愛家庭雜誌,歡迎你來函討論。 落筆的這一天,電話上有兩通緊急通知接踵而至:第一通告訴我一個六級地震發生了,趕緊躲在安 全的地方,例如桌子下面;第二通緊急通知則是催我趕緊跑到高地,因為海嘯產生了,危險! 地震時躲到結實的桌下,可防止被下落物品砸傷;海嘯時跑到高地,可防止被海水捲走。這些是第一應急措施。 生活中有時候也會發生生命的地震和海嘯─那些突如其來又強烈到讓我們內心山搖地動的事,例如家中孩子出櫃─公開表明自己的非主流性別身分或性傾向(LGBTQ)。 這時,許多父母被震暈了,焦急混亂中的應對不一定最明智,於是家中成員都被地震中的「下落物品」砸傷。 還有許多父母在困惑和痛苦中發現,身邊沒有結實的「桌子」可以躲進去,也不知道「高地」在哪裡,他們只能在不斷的餘震中踉蹌,或被捲進海水中掙扎。         「我很痛苦,不知道自己做錯了甚麼,夜不成寐!」     …

交流溝通的風格與類型

破解溝通密碼:發現你的溝通風格,提升人際互動與效率

本文介紹四種常見的溝通風格,並提供測試,讓你知道自己最佔主導地位的溝通風格是什麼,幫助你破解溝通密碼,提升交流效果。 你是否也有類似下面的問題? 或者,你注意到過這樣的現象:一場會議上,有人的提議被悄無聲息地忽略而過,而下一位發言人卻因類似的點子贏得掌聲?還有,或許你熱情地分享了一個故事,卻發現對方的眼神早已游離到別處? 溝通,就像是一場舞蹈,有時我們踩對了步點,有時卻不知怎麼碰到了別人的腳趾,或者發現自己在「獨舞」。 其實,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內建的溝通風格,它決定我們如何表達自己,也影響別人如何回應我們。 有意思的是,了解這些風格不僅能幫助我們洞察自己,還能讓我們破解與別人互動的密碼,從而建立更深刻、更有成效的人際關聯。 四種常見的溝通風格與類型 通常,溝通風格有四類:支持型(Supportive),主動型(Initiative),分析型(Analytical),直接型(Direct)。每個人雖然在溝通中往往都有這四種類型的影子,不過其中一種通常會佔主位,構成自己在交流中最明顯的特色。 現在,就讓我們來揭開四種溝通風格的窗簾,看看哪一種才是你的最主要的溝通類型,然後看看,你可以如何在交流藝術上更進一步! 一、支持型溝通者:溫暖如春,促進和睦…

不要更丟了自己的土撥鼠

不要跟丟自己的「土撥鼠」-堵住這個漏可避80%的額外煩惱

夫妻走著走著怎麼就散了?用心養孩子怎麼把他/她養憂鬱了?喜歡的職場工作怎麼做著不喜歡了?結果是可以選擇的嗎? 此文原載《真愛》雜誌教練專欄,也可聽語音版: 或看視頻: 一則故事 曾聽過一則故事:三條獵狗猛追一隻土撥鼠,土撥鼠在奔逃中看見一棵大樹有樹洞,一下子就鑽進去了。 三條獵狗撲過來,發現樹洞只有一個出入口,就守在那裡,不怕目標會逃脫。 突然,一個東西滋溜一下鑽出來,飛奔而去。三條獵狗一看,是一隻耳朵長、後腿長的灰野兔,立刻開始狂追。 兔子一急,忽見一棵大樹,就飛快爬了上去;可是爬上樹後立足不穩,立刻掉了下來,正好砸在跑到樹下仰頭看牠的三條獵狗頭上,當即把牠們砸暈了,於是兔子也逃脫了。         故事聽到這裡,你跟我一樣有話想說嗎?很多人有!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