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 Close

如何進行精力管理?時間少事情多,怎麼辦?

圖:事情多時間少,怎麼辦?
發現時間不夠用,自己像塗在麵包上的奶油一樣,被抹得很薄很扁,疲憊!怎麼辦才好?

直接聽本文 | 本文視頻 | 蘋果Podcast頻道-活出歡悅

今天收到一位教練班同學的問題,涉及如何進行精力管理和時間管理,我想在此對她的問題做出回應。她的問題如下:

文屏老師,我有一個特別好奇的問題:每個人都有24小時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去處理,我知道你個別的私下教練有許多人,現在在網上好像有好幾個生命教練班子,還有「心旅」班、還要看和回覆同學作業、公益講座,又如昨天晚上的筆會(注)……

我想知道你是怎樣面對這麽多的活動仍然精力充沛?有心得體會想聽聽😊有時間方便的時候可以分享一下嗎?很想了解你是如何安排活動的時間和自己的時間,而不至於burn out?一張一弛一動一靜….

其實這問的是:怎樣面對很多活動仍然精力充沛?是一個如何管理時間(或者管理精力)的問題。

很巧,我剛好瀏覽了一本書《精要主義:擺脫擁擠不堪的工作與生活》(Essentialism: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),書中的原理正好是我實踐的時間管理原則。或者,更確切說,是生命管理或精力管理的原則。

如果你也感到時間、精力不夠用,但事情和責任卻很多,常常感到疲憊,甚至感到枯竭晦暗,或許下面的分享所提到的原則對你會有所啟發。

《精要主義》這本書為格雷戈·麥吉沃恩(Greg McKeown)所著,詳解了如何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,從而以更少的努力獲得更大的成果。麥吉沃恩畢業於斯坦福商學院,是自創公司的CEO,及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,以創新思維為人所知。

他的書之所以很受歡迎,是他針對了大家普遍共有的一個痛點來提供解決方案:當今,我們似乎擁有更多的選擇與更多的聯繫,同時卻也面臨更多的干擾和更多的壓力,使得選擇和聚焦變得更加困難。

許多人因此注意力分散,發現自己像塗在麵包上的奶油一樣,被抹得很薄很扁,陷入疲憊狀態。

那精要主義有什麼絕招可以幫助我們呢?

先來看看什麼是精要主義。

什麼是精要主義?

精要主義在這裡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哲學,強調有意識、有紀律地關注關鍵,聚焦精要,持續辨別在哪些最重要的方面能創造最大價值,然後以最輕鬆的方式完成這些精要之事。

精要主義讓人注重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東西,對自己來說最根本、最關鍵的東西,即精要之事。當你明確自己應該專注於什麼,能拒絕其他瑣碎,便能將時間與精力集中並發揮最大效能,從而顯著提升效率與成果。

與精要主義比,非精要主義容易發散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,在效能、成果和自己的感受上,都處於下風。

精要主義,精要主义

精要主義思維

精要主義的思維原則是:更少但更好。要達到這一點,需做好三點:

《精要主義:擺脫擁擠不堪的工作與生活》(Essentialism: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)

1. 選擇:雖然我們無法掌控生活中的所有因素,但可以選擇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。拋開讓你感到被動與無助的「我必須」,改用讓自己主動、為自己賦能的「我選擇」,因為你始終可以自己決定要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

2. 辨別: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噪音與干擾,讓我們容易迷失方向,迷失自己。精要主義主張篩選出對自己真正重要的關鍵少數事物,並將那些無關緊要的瑣事擱置一旁。「如果你不安排好自己生活的優先秩序,別人就會替你安排。」(麥吉沃恩)

3. 權衡(Trade-off):權衡是人生所必要的。我們可以選擇做任何事,但無法完成所有的事。精要主義認為,與其試圖「兼顧一切」,不如明智選擇最有價值的事,然後全力以赴。正如這本書的封面所示意的,少而精勝過多而亂。

如何落實為精要原則

1. 探索與評估:確認關鍵的少數-即確定什麼是自己的「精要」

騰出時間與空間來探索自己所具有的選擇,鎖定那些能創造最大價值的活動。與非精要主義者不同,精要主義者對事通常不會匆忙反應,而是透過深思熟慮和篩選,確保做出的選擇符合自己的核心價值。

2. 刪減與剔除:放下瑣碎的多數

當確定了真正重要的少數事物後,便需要果斷剔除那些無足輕重的內容。精要主義者有勇氣優雅地做出拒絕,對不重要的事務不做承諾,設立明確的界限來掌握自己的生活,並專注於自己最根本、最重要的意願。

3. 落實與執行:做正確的事,正確地做事

非精要主義者往往精力發散,為達目標可能會用蠻力推進計劃;而精要主義者則致力於簡化流程,找出省力的方法,會建立緩衝時間,解決障礙、逐步前進,並透過養成習慣進入高效的工作狀態。換句話說,不僅要做正確的事,還要正確地做事。

精要主義與大石頭的故事

精要主義不僅僅是一種行動方式,更是一種生活態度。它提倡以有意義的方式思考與行動,篩選輕重,消減干擾,將時間精力等資源投入到最重要的地方,並專注於最重要的事物,如此,生活變得更簡單,也更有意義和成就,通常也會獲得更大的滿足感。

在我看來,《精要主義》是以一本書的形式,闡述了曾很流行的一個小故事所說的道理

一天,教授為一群商學院的學生講課。

他將一個廣口瓶放在講桌上,隨後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,又拿出一堆小一些的碎石,還有一堆沙,讓幾個學生輪流把它們都放進廣口瓶裡。

不同的學生放置這些東西的順序不同,凡是最後放大石塊的,都無法將它們全放進去,唯有首先將大石頭放進廣口瓶的,可以成功。

他問同學:「如果這個實驗代表時間管理,你們看到什麼?」

同學若有所思。

教授說:「對,就像你們中有些人所想的,如果你不是先放大石塊,那你就很難把它們都放進瓶子了。

那麽,什麽是你生命中的大石頭呢? 」

玻璃瓶與時間管理

如果用一句話概述這個故事的寓意,就是:分清輕重緩急

可惜這句話變成了老生常談,其中的深意也往往成為過耳清風,不被理解和看重。

玻璃瓶代表我們的生命,或者說我們所擁有的時間。沙、石與水,代表我們要做的事。大石頭代表重要的,小石其次,沙再次。

可以說,每個人的「玻璃瓶」以天為單位看,是一樣的,都是24小時。不過生命中的總天數則因人而異。

如果先做重要的,我們或許有餘力顧及那些不重要的瑣碎;如果先讓不重要的瑣碎佔據了生命,那麼很可能就沒有空間容納真正重要的事了。

所以每個人需要回答自己的問題是:

  • 什麼是我的大石頭,我的小石頭,我的沙,和我的水?
  • 我怎樣在現階段按正確有效的方式,將它們放進我的24小時?
  • 如果我的容器不能都盛下它們,我會用什麼優先秩序來放置?

有網友總結說:「寧可因夢想而忙碌,不要因忙碌而失去夢想。」顯然,夢想是他的大石頭。

我回答了這個問題,知道什麼是我最重要的事,雖然活動很多,也都屬於「精要」的範圍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重要的事可能因為生命階段的不同而發生變化。生活進入一個階段,可以考慮放下對前階段重要但現階段不再是「精要」的事,將輕重緩急重新排序。

時間是一個人可以花費的最寶貴的東西。——泰奧弗拉斯托斯(古希臘哲學家)

關鍵不是花時間,而是投資時間。 ——史蒂芬·R·柯維(管理學家)

直接聽本文 | 本文視頻 | 蘋果Podcast頻道-活出歡悅


:「昨天晚上的筆會」,是我昨天帶領幾十位朋友們一起,以書寫為方式來了解自己、賦能給自己的一次活動,主題是【在收穫與失去並存,華燦與凋落同在的秋,用筆發現內在的真音與靜力,讓筆尖湧出隱藏的智慧與力量。】

這是在一起又能各自進入自己的內心的時間,在時間中駐足,覺察光陰的留痕,和發現自己內藏的智慧。

很高興當場有朋友分享,在動筆思考後,為自己做出了一個清晰的決定,並且感到「欣然」,【心旅】班有同學感恩分享,說自己「下一年的窗戶將不再害怕秋風的吹拂」,群裡大家都感到了詩意和一分特別的「秋色」。

你如果需要澄清自己的思緒和心情,整理心理空間,不妨也試試寫日記。如果需要提示問題,請點此加入通訊名單,下次活動就能通知到你了。

Please Login to Comment.